英國人的歌劇寵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以歌劇創作聞名歐洲的作曲家韓德爾於英國登上事業高峰,以及晚年將創作重心從歌劇轉為神劇,成功轉危為機。


巴羅克時代除了流行各種形式的器樂曲,也見證了西方歌劇的長足發展。生於德國的作曲家韓德爾正是巴羅克歌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不少作品時至今天仍然是各大歌劇院的常演劇目,例如以耶穌生死及復活為題的神劇鉅作《彌賽亞》便不時於復活節及聖誕節期間上演。

韓德爾在成為作曲家前,曾於教堂擔任管風琴手,其後為漢堡一所歌劇院演奏小提琴及古鍵琴,開始認識不同職業作曲家及樂手,更開始嘗試創作歌劇。他於1705年以十九歲之齡寫下首部歌劇《阿爾米拉》,獲得一致讚賞,更在當地歌劇院連演二十場。

於漢堡闖出名堂後,韓德爾其後獲托斯卡尼大公爵邀請前往意大利發展。在這五年間,韓德爾遊歴意大利各地,從中結識不少歌唱家,意大利歌唱的抒情風格因而深深影響韓德爾的音樂創作。

1711年,他的歌劇《里納爾多》在倫敦上演,是當地首部上演的原創意大利歌劇,對於歌劇發展步伐較慢的英國來說,這種新鮮的樂種對觀眾而言十分吸引。當中的女高音詠嘆調曲〈讓我哭泣〉盡訴女主角對命運的悲切感嘆,旋即掀起一陣熱潮。眼見自己的作品在倫敦廣受歡迎,精明的韓德爾作出重要決定:定居倫敦發展。

韓德爾自二十五歲起一直留在英國發展,共創作了大約四十齣歌劇,其間更成為歌劇公司「皇家音樂學會」(Royal Academy of Music)的樂團長,網羅當紅歌唱家,並大量搬演海外歌劇。然而製作歌劇畢竟成本極高,加上同業的競爭,韓德爾的公司漸漸面對財政壓力,同時英國觀眾對意大利歌劇的興趣開始減退,這一切都令韓德爾的歌劇事業亮起紅燈。

不過,韓德爾於創作上有其靈活一面,他開始改為創作以英語演唱的歌劇,省下聘請外語歌手的費用。1730年代末,他毅然把創作重心由歌劇轉為毋須舞台佈景和服裝的神劇,為演出節省成本。

《彌賽亞》樂譜原稿,韓德爾於右下方簽署,並記下於1741年9月14日完成,離他執筆開始創作不過24天。轉載至大英國書館網站

這次轉變又是一次明智之舉。他後來的多套神劇作品獲得空前成功,當中包括家傳戶曉的作品《彌賽亞》。這部超過兩小時、共分三個部分的大型神劇其實只花了作曲家二十多天便完成,並不減其佈局上的精妙。作品追溯耶穌出生、受難至復活,帶領觀眾從初期明朗的氛圍,慢慢墜進戲劇化的緊張感,最後歸於寧靜平和。據說此劇在倫敦首演時,台下的佐治二世聽到第二部分的合唱曲〈哈利路亞〉時,激動得站立起來,在場觀眾見狀後也紛紛跟從,因此成為今天站立聆聽〈哈利路亞〉一曲的傳統。

歌劇及神劇以外,韓德爾亦寫下不少器樂佳作,例如為英皇創作的大型管樂組曲《皇家煙火音樂》,便巧妙地透過器樂模仿煙火聲響,為慶祝戰事勝利的煙火晚會助慶,成為一時佳話。2002年,此曲於伊利沙伯二世女皇金禧紀念典禮上響徹白金漢宮,可見這位作曲家雖非生於英國,但從古到今都一直是英國人的寵兒。

藝術類型: 

音樂

相關專題: 

巴羅克音樂

種類:

文章

發佈日期: 24/09/2021

相關資源

24/09/2021

巴羅克音樂二三事

音樂

24/09/2021

巴羅克之聲——古鍵琴

音樂

31/03/2022

歌劇新手關鍵字

歌劇

關注香港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