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沉浸式體驗的特色,以及AR、VR等當代科技如何讓觀眾的觀賞體驗更上一層樓。
© marc carpentier.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0 Generic license.
隨着藝術與科技潮流興起,不少觀眾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觀賞模式,創作者也嘗試運用各種媒介創造不同戲劇效果。近年,愈來愈多藝術作品的觀賞體驗被形容為「沉浸式」,它們不限於劇場,也包括歌劇、當代舞、音樂會及裝置藝術等,可見「沉浸式體驗」並不限於特定藝術類型。
事實上,世界各地的沉浸式藝術體驗多不勝數,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作品:英國藝術團體蘭登國際於2012年創作的沉浸式互動裝置《雨屋》(Rain Room),便在室內建構出一個不斷灑落雨水的空間,當內裏配備的三維深度攝像機偵測到人體動作時,便會停止灑水,讓觀眾可盡情享受在雨中漫步卻不被淋濕的愜意。
蘭登國際創作的沉浸式互動裝置《雨屋》 | © Alexandermcnabb.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另一方面,英國多瑪倉庫劇院在新冠疫情期間製作的《盲流感》 (Blindness),利用環迴音效及燈光裝置,讓戴上耳機的觀眾墮進無邊黑暗的領域,猶如親身經歷遭受「失明疫症」肆虐的世界。這部作品曾於第49屆香港藝術節上演。而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的 《遙感城市》(Remote X),則安排觀眾跟隨GPS的指引遊歷城市,探索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如何左右我們的想法。作品巡演至世界各地(包括香港),而觀賞體驗也因應每個城市的獨特之處而有所改變。
以上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但從中可見,沉浸式體驗的核心之一在於革新觀眾的觀賞體驗,有時讓我們以第一身角度去感知作品,或給予我們更大權力,影響作品的發展進程。無論是以哪種方式,沉浸式體驗都着重於打破觀眾與傳統舞台之間的界線,比以往的藝術體驗更強調觀眾與作品之間的雙向影響。
而科技往往是成就沉浸式體驗的魔法。除了能切實地牽動觀眾的五感,從而讓他們更投入之外,科技也是藝術家傳遞意念的重要工具,讓創作者能打破演出的物理限制,實現奇想。
隨着沉浸式體驗愈見普及,互動投影、360度全方位音效、實時感應追蹤等以往只應用於電子產品的科技,都被引進藝術界。我們常常聽到的AR、VR,也是沉浸式體驗中常常運用的技術。對於這些新興科技,你又了解多少?
VR技術自2010年代起大行其道,常被用於提升遊戲體驗 | © Maurizio Pesce.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0 Generic license.
近年,世界各地不少劇團及藝術團體銳意發展藝術與科技,例如英國國家劇院便於2016年成立「沉浸式敍事工作室」(Immersive Storytelling Studio),專門以最新的虛擬現實科技委約新作,以及為過往的表演藝術作品注入當代動力。過去工作室便曾將受《愛麗絲夢遊仙境》啟發的自家音樂劇《wonder.land》改造成沉浸式體驗,邀請觀眾步進佈置成校園洗手間的空間,坐在馬桶上,戴上VR頭套及耳機,在魔幻繽紛的虛擬空間及聲境中欣賞音樂劇,年輕一代的觀眾對於這種別出心裁的體驗非常受落,令工作室開展更多沉浸式體驗項目。
香港藝術節網上藝術教育平台
創始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