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芭蕾》——包浩斯式芭蕾實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多才多藝的包浩斯藝術家奧斯卡.史萊莫透過實驗性作品《3.芭蕾》探索人體與空間的相互關係,寫下芭蕾史上新的一頁。


包浩斯是德國一所藝術學校,成立於1919年,提倡在建築、設計及應用藝術層面上引入嶄新思維,鼓勵學生結合工藝與美術,許多體現該校極簡風格、實用至上的創新作品亦由此誕生。包浩斯風格的作品往往運用大量幾何線條,並省去多餘的裝飾,推崇簡單美學。

在全盛時期,包浩斯美學推展至舞蹈與表演藝術界,而《3.芭蕾》正是代表之作。《3.芭蕾》由包浩斯學校的壁畫及雕塑工作坊導師奧斯卡.史萊莫(1888–1943)編舞,史萊莫希望將舞者呈現為抽象的藝術塑像,藉此探索人體、空間、形狀及形態的相互關係。

《3.芭蕾》原定於1924年於漢諾威巡演,圖為當時的宣傳海報

《3.芭蕾》以「三重性」為主題,分三幕共十二支舞,由一名女舞者和兩名男舞者先後穿着十八套服裝表演。第一幕以玩偶和扯線木偶為主題,風格滑稽;第二幕帶有濃厚節日氣息,而第三幕則氣氛一轉,滿載神秘奇幻色彩。與當時主流的敘事芭蕾不一樣,《3.芭蕾》並沒有明顯的故事情節發展。

作品最為人難忘的地方大概是其前衛破格的服裝設計,史萊莫捨棄常見的優雅紗裙及芭蕾舞服,活用圓形的意象,設計出圓形、球狀、螺旋形等幾何形狀的服飾。這些材質厚重、形象立體、色彩奪目的服裝,限制了舞者的活動能力,呈球狀的「闊身短裙」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它的裙擺很窄,令舞者無法跳出抬腿、分腿跳等古典芭蕾舞的標準舞步,只能做出機械式的刻板動作,與當時觀眾認知的古典芭蕾相距甚遠。《3.芭蕾》嘗試打破固有藝術風格,在編舞及視覺效果上一方面挑戰傳統的古典芭蕾,另一方面又與當時初起的現代舞所提倡的自由奔放風格截然不同。



《3.芭蕾》服裝的設計草圖

《3.芭蕾》於1922年在斯圖加特首演後,在史萊莫任教包浩斯學校期間多次重演。而包浩斯學校雖然只得短短十數年歷史,但其開創的藝術風格一直影響後世,《3.芭蕾》也不例外,多年來一直有編舞家希望將它重新搬上舞台,而成功將這部實驗性作品帶到世界舞台的,是德國舞劇界先鋒人物傑哈德.博納爾(1936–1992)。

1977年,博納爾以史萊莫的服裝設計手稿為出發點重新編舞,並將作品長度延長至七十分鐘。由史萊莫設計的十八套原版服裝,只有九套流傳下來,因此其餘皆由服裝設計師及柏林藝術學院根據設計草圖及僅存的照片重新製作。

以下短片便展示了史萊莫所設計的破格服裝,轉載至Bauhaus Movement的YouTube頻道:

新版《3.芭蕾》於1977年首演後獲得視覺藝術家及公眾的好評,並於此後十年,在歐洲、北美洲和亞洲超過三十個地方巡迴演出共八十多場。2014年,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二團更聯同柏林藝術學院,重新製作博納爾版本的《3.芭蕾》。作品在2019年德國紀念包浩斯運動一百周年又再度重演,依然深受當代觀眾歡迎。

有興趣了解由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二團於2014年製作的《3.芭蕾》,請到以下網站欣賞錄像版:https://tanzfonds.de/en/project/documentation-2013/das-triadische-ballett/

藝術類型: 

舞蹈

相關專題: 

芭蕾

種類:

文章 / 錄像

發佈日期: 29/05/2022

相關資源

29/11/2021

芭蕾二三事

舞蹈

28/02/2022

愛與圓融——莫里斯.貝嘉

舞蹈

關注香港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