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芭蕾女伶在舞台上的好拍檔——足尖鞋的起源及結構,還有它如何支撐芭蕾女伶翩翩起舞。
芭蕾女伶能夠隨心所欲地在舞台上踮起腳尖,展現雙腳修長的線條,同時以輕柔的姿態起舞,一雙穩固貼服的舞鞋功不可沒。這種專為芭蕾女伶而設計的舞鞋又叫足尖鞋(Pointe Shoe),已經有接近二百年的歷史。
在宮廷芭蕾盛行的年代,芭蕾舞者所穿的都是有鞋跟的舞鞋。直至十九世紀初,浪漫芭蕾常常出現仙女及精靈等角色,為了讓芭蕾女伶能跳出輕巧靈活等動作,足尖鞋便應運而生。據說首位穿上足尖鞋跳舞的,是1832年出演《仙凡之戀》的瑞典芭蕾女伶瑪麗.塔里奧尼(Marie Taglioni),然而當時造鞋工藝尚未成熟,早期的足尖鞋不過是在一般平底鞋的兩側及前端縫上布料加固,舒適度及承托力遠不及當代版本。
瑪麗.塔里奧尼於《Flore et Zéphire》一劇中飾演象徵春天與花朵的佛洛拉仙女,是首批在演出中加入足尖舞步的芭蕾女伶
至於當代足尖鞋,一般被認為是由十九世紀末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團的知名芭蕾女伶安娜・帕芙洛娃(Anna Pavlova)所創。帕芙洛娃雙腳天生足弓過高,使得她在跳足尖舞步時只能以大腳趾支撐整個身體重量,於是她便在鞋底加入一塊硬皮革,同時將鞋頭磨平,以減輕跳足尖舞步時的痛楚。這便成為了當代足尖鞋的雛型。
一雙小小的足尖鞋,其實內藏巧妙的結構,當中包含以下幾個主要部分:
足尖鞋除了象徵芭蕾女伶飄逸優雅的一面,也反映曼妙舞步背後所下的苦功。專業芭蕾舞者每天可能都花上三至六小時練習足尖舞步,加速足尖鞋損耗,所以一般兩、三個星期便要更換新舞鞋,每個舞季更可能要更換多達一百雙的足尖鞋呢!
香港藝術節網上藝術教育平台
創始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