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京劇的發展自清末起邁進黃金年代,各家流派大行其道,更孕育出一代乾旦。
晚清年間,慈禧太后嗜好京劇,更令京劇的發展走向繁盛。她凡遇到節日必到宮中的暢音閣看戲,召宮內優秀的伶人入宮演戲,一眾京劇名角例如譚鑫培、楊小樓、孫菊仙等都受過她的賞識,據說慈禧非常喜愛聽譚鑫培唱著名老生戲《四郎探母》。此外,她也會親自參與劇目改編,更粉墨登場,又在宮中組戲班,指揮太監戲班排戲,加快推動京劇風格和技藝的發展。
由於漸受抬舉,京劇此後五十年發展愈見興盛,而在京劇發展成代表性劇種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推動力:流派。流派是指個別演員憑其表演個性與風格建立藝術體系,並由後人透過師承或模仿方式傳承下去。流派常以京劇伶人的姓氏取名,例如由老生譚鑫培起建立的「譚派」及老生馬連良的「馬派」等。時至今天,仍有很多京劇名角因被視為某派技藝的正宗傳人而大受追捧。
隨着京劇於民國年間盛行,戲曲中「乾旦」的地位亦被推至高峰。雖然由男演員飾演花旦一角這項傳統由來已久,但乾旦尤其活躍於當時的京劇舞台,他們對演繹女性形象的探索,讓京劇的演出程式更為成熟。民國時期被譽為「四大名旦」的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和荀慧生都是乾旦,四人亦各自創立自己的流派,當中以梅蘭芳為首的「梅派」更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多部招牌劇目的角色如《霸王別姬》的虞姬、《洛神》的宓妃、《貴妃醉酒》的楊貴妃等,為舞台上的典雅女性形象定下楷模。
香港藝術節網上藝術教育平台
創始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