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音樂的黃金時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電影配樂從默片時期到荷里活黃金時期的發展。


我們對於影視作品的觀賞感受,一方面來自畫面,另一方面來自聲音。一齣電影若能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電影配樂的角色功不可沒。

電影雖有不同語言和類型,但電影音樂普遍都有着營造氣氛、強化電影美學,以及帶動劇情的作用。當中在關鍵場口重複出現的歌曲或旋律(一般稱之為主題曲),更往往會成為該齣電影作品的代名詞,例如經典電影《教父》的主題曲《柔聲傾訴》,由尼諾.羅塔改編自西西里民謠,以小號獨奏,凸顯電影中江湖世界朝不保夕的氛圍;電影《舒特拉的名單》中由約翰・威廉斯創作的小提琴獨奏主題曲,則哀怨道出猶太人在二戰時遭遇大屠殺的悲慘命運。

電影配樂與電影的發展息息相關,但其實電影在十九世紀末誕生之初,都是沒有聲音對白和配樂的默片。不過,電影院往往會在電影放映時邀請鋼琴家或樂團現場演奏以襯托情節,或以當時流行的圓筒型留聲機播放配樂。最早期的電影音樂只要能與影片劇情及氣氛大致相符便可,一般由樂手即興創作,或取材自現成的古典樂名曲。隨着電影業持續蓬勃發展,一些默片能聘請專業作曲家創作專屬的配樂,例如費茲・朗格的《大都會》(1927)和差利・卓別靈的《城市之光》(1931)。


《城市之光》及《爵士歌手》的電影海報

世界第一部有聲長片《爵士歌手》於1927年面世,電影業隨之正式進入有聲電影的時代。製片商很快就發現悅耳的樂曲能夠增添故事的特色及吸引力,於是更為重視電影音樂,一批專門創作電影配樂的作曲家便應運而生,而默片亦變得過時,日漸式微。

1930至1950年代,美國荷里活成為電影製作的重地,各大片廠崛起,隨着同步配音技術逐漸成熟,電影音樂亦迎來其黃金時期。這時期的電影配樂作曲家一般接受過正統古典音樂教育,擅於創作管弦樂配樂,例如師承馬勒的史坦納(為得獎電影《金剛》及《亂世佳人》作曲),以及與希治閣合作無間的伯納德・赫爾曼(為《迷魂記》及《觸目驚心》等驚悚片譜曲)。此外,百老匯音樂劇於五、六十年代陸續搬上銀幕,亦造就了電影音樂的盛行。

來聽聽丹麥國家交響樂團現場演奏《迷魂記》的主題曲,轉載至DR Koncerthuset的YouTube頻道:

有了穩固的基礎,荷里活電影音樂風格在往後數十年亦愈見多元,配樂家開始嘗試在音樂中加入大量前衛元素。1960年代便流行融入搖滾和爵士音樂風格的配樂,代表作有1963年上映的《粉紅豹》,當中由作曲家曼西尼創作的主題曲,便起用爵士大樂團編制作曲,帶點調皮又輕快的音調深入民心,作品更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丹麥國家交響樂團現場演奏《粉紅豹》的主題曲,轉載至DR Koncerthuset的YouTube頻道:

至於在1970至1980年代大行其道的流行音樂,也讓荷里活電影配樂起了變化。這段時期開始以電子音樂及的士高音樂為電影譜曲,例如有「恐怖大師」之稱的尊.卡本達就以導演兼作曲家身分,大量使用電子合成器,為其執導電影《月光光心慌慌》(1978)、《冤魂不息》(1980)以及《逃出紐約》(1981)等一系列恐怖電影編寫出令人心緒不寧的怪誕音樂。

古典、爵士、搖滾、電音等不同的電影配樂風格,一如繁花似錦的電影題材,都能在大銀幕上百花齊放。

藝術類型: 

電影

種類:

文章 / 錄音

發佈日期: 05/05/2022

相關資源

28/09/2021

樂遊捷地

音樂

27/10/2021

皮亞蘇拉與「新探戈」音樂

音樂

01/03/2022

音樂劇短問短答

舞蹈 / 音樂 / 戲劇

關注香港藝術節